English

来个当代名角“群英会”如何

1998-11-05 来源:光明日报 孙焕英 我有话说

记得是在三十来年前,京剧界演了一出《群英会》,还拍成了电影。因为《三国演义》不像《红楼梦》,所以《群英会》里没有名旦们的用武之地。但当时健在的名生、名净、名末、名丑,大概全上场了,直到看过几场之后才明白,“群英会”这个名字,原来是双关语:即《三国》里的群英相会和京剧界里的群英相会。

由于是京剧界的一群精英在一出戏中的合作演出,所以,那出《群英会》的总体水平是空前的,可以说是流派纷呈,绝技争现,高潮迭起,喝彩不绝。看了那出戏,犹如喝了一杯鸡尾酒一样,色、香、味俱全。

为什么他们要搞一出《群英会》呢?我猜想,这些名角们都已如日中天,有一种艺术上的紧迫感。为什么他们能够搞成一出《群英会》呢?这不用猜,根本原因,是他们以艺为重,能够抛弃门户之见,诚心合作,脑子里没有什么主角、配角的概念的争风作怪。

如果把四大名旦、四大名生作为京剧的第二代人才的话,那么,今天的梅花奖得主们便可算是第三代人才了。这个第三代的舞台光景,恐怕已不是来日方长了。但是,至今我们还未见他们的“群英会”出现,甚至于也未听到他们“群英会”的动议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。如果不留下这一代人才的“群英会”,那恐怕就是件遗憾的事情了。

当然,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,要搞竞争。作为精神产品,亦不例外。从人才到院团,都面临着这一个问题。但是,别忘了,应该有一种强强联合。强强联合之后,才可以参与大竞争。如果,今天京剧界的第三代人才搞出个“群英会”,甚至于搞出套“群英会工程”,来一个后来者居上,和历史上的“群英会”比试比试,那将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。恐怕,这比“京剧精粹音配像工程”还有意义。

北京是京剧的发展地。后来,又出现了“海派”京剧。如今,天津的京剧又颇有建树。在这个问题上,京、津、沪强强联合,带个头如何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